top of page
Rechercher
Photo du rédacteurMEKE J

阿彌陀佛

Dernière mise à jour : 2 déc. 2021


阿彌陀佛,因其光明巍巍殊妙,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,而為諸佛光明之王,且佛壽無量,故號無量光佛,亦號無量壽佛。

 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,《佛說大阿彌陀經》記載 : 阿彌陀佛在成道以前,有一世為國王,聽聞世自在王佛的說法 ,心生歡喜,乃發起無上菩提心,捨棄王位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修行,稱為法藏比丘。法藏比丘從世自在王佛為他宣說二千一百萬佛剎國土的清淨殊盛中,構築了自己淨土的藍圖,後經長遠劫修習無量功德,願行圓滿,終至圓成佛果,成就極樂淨土。

  阿彌陀佛的種種身形中,一般民間常見的為結跏趺端身正坐,手結彌陀定印(右手仰疊在左手掌上,兩手大姆指指頭相對微微接觸,置於腰際);亦有立像作接引印。

  阿彌陀佛的悲心深切、慈心廣大。以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脅侍,在極樂淨土實踐教化、接引眾生,合稱「西方三聖」。因此,在中日等國,信仰阿彌陀佛的信眾甚多,因此有「家家有彌陀,戶戶有觀音」的諺語。

  《佛說大阿彌陀經》記載:阿彌陀佛,因地修菩薩行時,曾發四十八願,其中第二十九願:「願我作佛時,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,至心信樂欲生我剎,十聲念我名號,必遂來生,惟除五逆、誹謗正法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!」因此深弘誓願,故在成佛後,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、如法念佛,臨終時必蒙諸佛菩薩來接引至淨土佛國。


  梵名 Amita-buddha,西藏名 Dpag-tu-med, Dpag-yas。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。又作阿彌多佛、阿弭跢佛、阿弭嚲佛。略稱彌陀。梵語 amita,意譯無量。另有梵名 Amit⑧yus,音譯阿彌多廋,意譯無量壽;梵名 Amit⑧bha,音譯阿彌多婆、阿彌嚲皤,意譯無量光。

  關於阿彌陀佛名號之由來,據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載,此佛光明無量、壽命無量,故稱阿彌陀佛。然據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載,此佛壽命無數、妙光無邊,故稱無量壽佛、無量光佛。一佛而有不同義之二名,為其他諸佛所未見。又於般舟三昧經、大阿彌陀經、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,亦僅有阿彌陀之稱號,故推知無量壽、無量光之稱號,係後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。另據平等覺經、後出阿彌陀佛偈、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等載,彌陀號稱無量清淨佛,所在之世界稱為清淨世界、極樂世界。

  阿隬陀佛成道之本緣,據無量壽經卷上載,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,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,捨王位出家,名為法藏比丘,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,熟知諸佛之淨土,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。此後,不斷積聚功德,而於距今十劫之前,願行圓滿,成阿彌陀佛,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,報得極樂淨土。迄今仍在彼土說法,即淨土門之教主,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,故又稱接引佛。阿彌陀三尊像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,而與此二尊並稱為西方三聖。

  於現存大乘經論中,記載彌陀及其極樂淨土之事者凡有二百餘部,可見有關彌陀信仰及淨土教義之深入人心。據般舟三昧經卷上載,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,光明徹照,端正無比。另據觀無量壽經之說,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,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。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,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;其眼清白分明,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。其身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,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,攝取念佛之眾生。於西藏,阿彌陀佛被視為無量光、無量壽二佛,若祈求智慧,則皈依無量光佛;若祈求延壽福樂, 則皈依無量壽佛。 於密教,以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,稱為甘露王。於金剛界曼荼羅中,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,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。其身黃金色,結三摩地印,密號清淨金剛,三昧耶形為蓮花。於胎藏界曼荼羅中,稱為無量壽如來,居於中臺八葉之西方。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,閉目,身著輕衣,跏趺坐於寶蓮上,結入定印。密號清淨金剛,三昧耶形為初開之蓮花。






7 vues0 commentaire

Posts récents

Voir tout

皈依發心偈

皈依發心偈 諸佛正法眾中尊,直至菩提我皈依, 我以佈施等資糧, 為利有情願成佛。 意思是:如助益他人等,我造下的所有善根資糧,迴向將其轉為成佛之因。成佛絕非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利益跟我一樣的所有眾生!請這麼發願並一起念誦。...

入菩薩行論10

【第十品 迴向】 1. 造此入行論, 所生諸福善, 迴願諸眾生, 悉入菩薩行! 2. 周遍諸方所, 身心病苦者, 願彼因吾福, 得樂如大海! 3. 願彼盡輪迴, 終不失安樂! 願彼皆獲得 菩薩相續樂! 4. 願諸世間界, 所有諸地獄, 彼中眾有情, 悉獲極樂喜! 5....

入菩薩行論9

【第九品 智慧】 1. 此前諸要目, 佛為智慧說; 故欲息苦者, 當起空性慧。 2. 世俗與勝義, 許之為二諦; 勝義非心境, 說心是世俗。 3. 世見二種人: 瑜伽師一般。 一般世間師, 前者所論破。 4. 復因慧差別, 層層更超勝。 以二同許喻, 為果不深察。 5....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